close

  □何龍
  廣州市蘿崗區高學歷人才犯罪四年翻了八倍,這是昨天羊城晚報一篇報道呈現的一個犯罪新動向。
  報道說,從過去簡單的以權謀私和監守自盜,轉向運用專業知識、相關業務程序、制度漏洞進行作案,這是近年來蘿崗區法院辦結的案件中,高學歷人才犯罪的特點。
  蘿崗高學歷犯罪的主要特征,一是因為欲望不能滿足、心理失去平衡而犯下職務侵占罪;二是無法與上級溝通而報複犯罪;三是鑽了企業監督和管理漏洞而走上貪污的道路。
  教育程度與犯罪率之間有怎樣的關係?有人認為學歷越高犯罪率越低,因為文化水平低,對法律瞭解就相對較少,而一般低學歷者的生存狀況較差,容易鋌而走險。另一種觀點認為,學歷低的人感情純樸,需求簡單,犯罪動機較低,而高學歷者目標遠大,欲望強烈,一旦不能滿足,很容易走向犯罪。
  但很多人都知道雨果名言:“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馬克·吐溫也有類似的說法:“你每關閉一所學校,你就必須開設一座監獄。”他們的話明確告訴我們,教育是能夠減少犯罪的。
  西南政法大學教師陳剛與李樹曾做過教育對犯罪率的影響研究。他們認為在理論上,教育同時具有犯罪預防效應和犯罪擴張效應,因此,教育對犯罪率的凈影響是不確定的。同時,不同層次的教育對犯罪率的影響也並非是單調的。
  他們以中國2000-2008年的地區數據為樣本,研究發現,總體的教育擴張顯著降低了中國的犯罪率。這主要受益於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且其犯罪預防效應隨著教育層次的提高而遞增;但大學教育不僅未能降低中國的犯罪率,反而還顯著促增了詐騙一類的高技能型犯罪。
  但這樣的樣本研究只有與具體的教育方式以及環境因素相結合才更具說服力。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道德與法律的教育一直呈現口號化空泛化。我們總是習慣於灌輸“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假定,強調學習英模典型,卻沒有向受教者展示人性中的“自私基因”。正是這種“自私的基因”,在“幕後”指揮著人的貪欲,去尋找滿足的機會。強調學習是基於人的道德自覺,而自覺是不可靠的。只有揭示深潛人心的“自私基因”,才會去建立制度的防護網,才會讓受教者知道罪與罰的威懾。
  在蘿崗的高學歷犯罪中,就有因為“防護網”漏洞百出而讓他輕易貪污占用的案例。而一個高級經理僅僅因為連續3個月約見領導都被“放鴿子”,就一氣之下把金屬絲混入生產線中,導致公司價值人民幣91萬多元的食品廢品,卻不知道隨之而來的是“罪與罰”,這種犯罪,官僚主義與不懂法律是互為因果的。
  好的教育既讓人學好,也讓人知道學壞的惡果。而不良的教育只向學生呈現社會和人性的“正面”,當學生進入社會見到各種“負面”時,或者不知所措,或者同流合污,這就像沒有打過預防針的人面對流行病毒一樣,很容易被病毒所擊中。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社會環境,是貧富懸殊、拼爹甚於拼才的環境。貧富懸殊容易讓人心理失衡,但如果有公平競爭機制,擁有高學歷的人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學識才華贏得競爭改變命運。在正道阻塞邪道橫布的環境中,高學歷者就有可能把學識才能用在旁門左道上。而且他們還知道,自己的學歷不但無用,而且還在不斷貶值——只要有權有錢,大都能取得等於甚至高於他們的學歷學位。在這種多重失落中,學歷作為砝碼,讓心理天平更加傾斜了……
  (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
  今日論衡·之世相評彈
  何龍  (原標題:高學歷犯罪中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zmxiwtgd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